百度 这样的立场和政策声明都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在中美联合公报,特别是1978年的建交公报中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7月28日,中国·炎陵第三届炎陵黄桃文化季暨第十一届炎陵黄桃大会在湖南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开幕,近9.5万亩黄桃园迎来丰收。主办方邀请上海农科院教授叶正文出席大会,这位原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多年来竭尽全力支持炎陵黄桃产业发展,书写着这粒种子创造的奇迹。

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农业厅在部分县市实施“水果周年供应计划”项目,当时的湖南酃县(今炎陵县)农业局便利用项目经费在全国各地引进大量的桃、李、梨、柑橘新品种。1987年春,一次偶然的机会,农业局负责人在《农业科技信息》杂志上看到“锦绣黄桃”的介绍,考虑到柰李产业需要替代品种,当即决定引进。

“锦绣黄桃”是上海农科院林果所于1973年以“白花”水蜜桃为母本、“云暑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经多年系统选育,1985年正式命名。因该品种表现丰产优质,被誉为“育种界的奇迹”,并于1986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炎陵黄桃大会(张和生 摄)

100棵芽苗从上海邮寄过来后,县农业局将其在城东禾仓源、平乐洞子、十都南流、水口渣村以及县良种场试种。也许当时没人想到,这些不起眼的幼苗会在罗霄山脉深处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年产值35亿元的黄金产业。更不会想到,一颗小小的黄桃,带领了上万名贫困人口走出贫困。

科学“嫁衣”

炎陵黄桃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一位科学家长达数十年的“技术陪跑”。

叶正文(右一)与果农交流(张和生 摄)

叶正文,这位后来成为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的湖南人,与炎陵结下了不解之缘。2014年后,他率领专家团队每年至少三至四次深入炎陵田间地头。

“我们不仅要把好的品种送到炎陵,更要把生产高品质黄桃果实的全产业链管理技术送过去。”叶正文这样描述他的使命。

在炎陵的日子里,团队早出晚归,在种植基地为果农解惑授课,组织技术培训。套袋栽培、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这些先进技术在当地推广后,炎陵黄桃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

2017年,上海市农科院与炎陵县签订院县共建协议,合作建立“炎陵黄桃试验站”,叶正文被聘为特聘专家。四年后,他又带领团队攻克了黄桃保鲜难题,研发出“蜜桃超长途冷链物流技术规程”,使炎陵黄桃能够完好抵达中东、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生态密码

炎陵黄桃的独特品质,源于当地不可复制的自然环境。

83.55%的森林覆盖率,亚洲领先的负氧离子含量,为黄桃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在600-1200米的中高海拔区域,“锦绣黄桃”展现出极佳适应性。

“炎陵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这样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黄桃糖分积累。”叶正文曾如此解释炎陵黄桃美味的科学密码。

如今,炎陵黄桃以“桃型正、甜度高、桃香浓”三大特点闻名于世。经第三方检测,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超过12%,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同类果品。

标准化栽培技术普及率已达100%,确保每一颗上市黄桃都符合国家农产品检测标准。

金果出山

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产业,炎陵黄桃的崛起伴随着物流变革和品牌建设。

又是一年黄桃丰收时(曾志坚 摄)

2025年,炎陵黄桃种植面积已达9.5万亩,预计产量8.9万吨。为确保这些鲜果高效“出山”,当地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物流体系。

2600多个物流揽收点、27条物流专线,编织成一张高效运输网络。果农清晨采摘的黄桃,通过这套系统能在48小时内送达全国大部分地区消费者手中。

“今天在树上,明后天到手上”不仅是口号,更是现实。

品牌建设上,炎陵黄桃实现了华丽蜕变。2016年,“炎陵黄桃”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在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榜上,炎陵黄桃从2022年的第48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39位,位列湖南省第一。(曾志坚 张和生)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